記得年少的時候,逢年過節(jié),會有一大堆親戚聚在一起。
我們隨意地坐在屋里的任何一個地方,一起聊各自的生活或工作,將久別重逢的牽掛融入到一言一語中,慢慢醞釀,細細訴說。
遠道而歸的親戚,會拿出當時還很奢侈的相機,為我們拍合影。只需“咔嚓”幾聲,就把歲月的痕跡永遠地定格在了相框里。
過不了多久,就沖洗出來。翻看一張張笑臉,覺得原來生活還有如此甜美溫馨的一面。
這樣的時刻,持續(xù)了很多年。現(xiàn)在卻漸漸地變得稀缺起來,只?;貞浟?。
別說親戚聚一起,整個家族一起狂歡,就算是一家四口人,一年到頭,也難得有每個人都到場的情景。
地球逐漸升溫,越來越暖,親戚之間走動卻越來越少,親情也越來越淡漠。
一個電話,一個信息,一個紅包,就代替了所有的思念和不舍。遠山遠水的牽掛,也在手指觸屏的瞬間得到安頓,不知道這是我們的 榮幸 還是 悲哀 。
時光如梭,白駒過隙。
會不會等到我們白發(fā)蒼蒼的時候,再也走不動,再也不想漂泊的時候,才會嘆息:
那些曾經(jīng)團聚過的親戚們,都在哪呢?
好久不見,別來無恙?
可不可以一起喝喝茶敘敘舊?
那個時候,會不會出現(xiàn)“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”的尷尬呢?
其實,不管是親情,還是友情,愛情,都是一個動詞。歲月在走,人在變。但是我們的傳統(tǒng)文化不能丟,因為這是我們的民族魂魄,這是始終流淌的是血緣親情、傳統(tǒng)文化的因子。
領(lǐng)導人曾語重心長地告誡,新型政商關(guān)系,概括起來說就是“ 親 ”“ 清 ”兩個字。對于領(lǐng)導干部來說,同樣應當把“ 親清 ”注入家庭文化中,厚植于親情當中,讓它成為家庭成員之間的一種默契、習慣和自覺。
然而,在我們的社會之中,關(guān)于愛情、友情類的APP舉不勝舉,但親情類的平臺卻始終沒有。這樣一來,似乎大家的親情觀會出現(xiàn)問題,那么親情則必定變味、走樣。
結(jié)果可能就是“ 全家福 ”毀于“ 全家腐 ”,甚至有的“家就是權(quán)錢交易所”,家長成了權(quán)錢交易所所長;
有的把自己扭曲了的人生觀、價值觀“傳染”給兒子,要兒子“做人學會走捷徑”,而且一手給兒子設(shè)計這條“捷徑”;
還有的搞“一人得道,雞犬升天”,七大姑八大姨跟著沾光。
在這種時代背景下,一定要有一個公司或者一個平臺更好的去傳承傳統(tǒng)親情文化,來填補親情市場的空白,讓每一位中國人重視和尊重傳統(tǒng)文化的價值,以傳統(tǒng)的文化信仰共筑偉大中國夢。